8月7日,榆中山洪咆哮,山河失色。灾情就是命令!省水电设计院应急预案立即启动,一道道紧急驰援指令迅速下达,由测绘、地质、规划、设计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快速集结。在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吕生玺,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汪精云带领下,团队携带大型测绘设备,星夜奔赴泥泞的灾区腹地。
泥泞战场 科技为眼
洪水肆虐后的灾区满目疮痍,道路中断、地形剧变、生活生产设施损毁严重。技术团队刚一抵达,就立即投入战斗。为全面掌握灾情,团队分组行动,踏泥涉水深入河道、水库、灌区等水利设施重点区域,在受灾最严重的核心地带展开拉网式排查,以最快速度完成灾区水利设施全面灾损排查。
4架搭载光学相机与雷达系统无人机与恶劣天气赛跑,轰鸣起降上百架次,快速获取灾区及周边6厘米高精度航飞影像,在破碎的土地上空织起无形的数据网络。后方“甘肃高分水利中心”灯火通明,内业团队争分夺秒处理遥感数据,比对灾前、灾后多时段遥感影像,结合合成孔径雷达(SAR)数据,精准制作20余张影像对比图,锁定标注河流改道、山体崩塌、基础设施损毁等关键信息,为灾情分析、人员搜救、规划编制提供了详实支撑,成为救灾指挥部最精准的“作战地图”。
昼夜无界 数据为刃
灾情刻不容缓。外业队员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泥浆与乱石间,风雨无阻采集每一处地质变形、每一段损毁堤坝的关键参数。内业战场同步彻夜鏖战:分析数据、建模推演、评估风险......测绘工程师双眼布满血丝,水工专家反复校核关键数据,规划人员通宵优化设计方案,键盘敲击声与绘图仪的低鸣交织出不眠的节奏。一份份凝结着专业研判的灾损评估报告与应急修复建议,为灾区科学重建扫清障碍。
党徽映泥,青锋智测
在这场与洪魔赛跑的战役中,党旗与团旗在抢险一线猎猎招展,映照着党员先锋队与青年突击队构昼夜轮转、接力奋战的身影。30余名党员主动亮身份、冲在前,抢选有利地形搭建临时观测点。公司领导、副总工程师、老专家手拄树杈,艰难跋涉于沟渠河坝查看设施损毁情况,一丝不苟测量、拍照、记录。10余名青年突击队员化身“技术轻骑兵”,背负沉重的移动测绘终端,在险象环生中灵活穿梭。凭借先进技术设备与高超测控能力,提前1天完成全部测绘任务,为科学决策与高效救援抢得黄金时间。
奔走在泥泞中的坚毅身影、彻夜不熄的灯火、党旗团旗下汇聚的青春热血,是对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最生动的诠释。灾难面前,省水电设计院凭借116名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效协同和“党员先锋+青年突击”的双重攻坚力量,在榆中山洪废墟上筑起无形的“技术堤坝”。他们以忠诚创新为矛、专业速度为盾,在分秒必争的危险关头,用“甘肃咨询”人的智慧,为满目疮痍的家园铺就起重建的希望之路。
(责任编辑:朱珂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