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中的榆中灾区,RTK定位仪的幽光刺破雨幕。8月9日凌晨,甘肃工程咨询集团首批技术专家踏着泥泞挺进重灾区域。截至8月17日,集团累计投入专业技术人员437人次、设备车辆213台套,在废墟上构建起立体化技术救援网络——一场与时间竞速的技术攻坚战全面打响。
闻汛而动,国企速度筑起“第一道防线”
8月7日,榆中县突发山洪,山河失色,家园受损。灾情即命令!甘肃工程咨询集团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旗下省建筑设计院、省水电设计院、省城乡规划院、甘肃土木工程院等精锐尽出。48小时内,首批5个工作组、21名专家携带无人机、全站仪等专业设备挺进重灾区。
“必须让数据跑在风险前面!”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在泥泞的现场下达指令。灾情发生后,集团迅速构建“空天地”一体化勘测体系:16架次无人机全域航测生成三维模型,10套RTK设备与10台全站仪精准锁定损毁坐标。测绘工程师李海燕的鞋子陷在淤泥里拔不出,他索性赤脚踩着碎石前进,怀里紧紧抱着装有原始数据的测量仪,直到将多个关键点位数据全部记录完毕,才发现脚掌早已被划破。
技术亮剑,全过程智库打通重建“生命线”
面对千头万绪的灾后难题,集团创新打造“1+N”技术服务体系——以项目管理为枢纽,贯通规划、勘察、设计、监理、造价、招标代理等全链条服务。这一模式在民生最急迫处显锋芒。
8月16日单日投入50名技术人员、13台车辆,完成马坡乡等4乡镇263户应急评估。马莲滩村一栋危房前,结构专家汪智刚俯身泥地测量地基沉降,膝盖深深陷进淤泥中,他顾不上擦拭脸上的雨水,一边用水平仪反复校准数据,一边叮嘱身旁的年轻助手:“承重墙裂缝尺寸差一毫米都可能误判,咱们得对乡亲们的安危负责。”水利工程师同步勘察排水系统,建筑设计师记录房屋结构特征,大家实时交换数据、会商研判,多专业协同让评估效率倍增。截至8月17日,完成4个乡镇27个村707户应急评估,为群众转移安置提供科学依据。
水利团队在龛谷河畔争分夺秒。技术专家冉统军连续24小时没合眼,在供水管网抢修点用记号笔在防水布上手绘管网走向图,结合无人机航测的DOM/DEM数据,精准定位32处水利设施水毁点。当马莲滩村村民家中的水龙头再次涌出清流时,他瘫坐在泥地上笑了,沾满泥浆的手上还攥着磨破边角的图纸。帐篷里爆发的欢呼声是对技术“守护者”的最高礼赞。
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张岭峻领衔的规划团队将“战场”设在灾区帐篷。白天踏勘安置点地块,夜间挑灯编制方案。56岁的规划专家周毅带着降压药奔赴一线,深夜在帐篷里对着电脑屏幕逐字修改规划文本,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浑然不觉。规划组、水文组、地质勘察组、生态评估组等组成联合踏勘队,7组专业数据即时汇总,灾后72小时内,《榆中县灾后重建总体规划》目录框架已然成型。包括总体规划、7个专项规划及3个村庄规划在内的方案体系初步完成,跑出重建“加速度”。
硬核担当,从安置房图纸到民心暖流
安置点建设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设计负责人王璐带领团队驻扎一线,日夜奋战,边对接、边优化、边出图,对安置房建设进行多轮论证。在旧庄沟村安置点勘察现场,青年测绘工程师李俊璋冒雨操作设备:雨水顺着安全帽绳往下淌,他用塑料袋层层包裹仪器主机,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:“选址一变,图纸就得连夜重调,但想到老乡们能早一天住进新房,值了!”
技术为民的温度更在细节处流淌。8月12日,集团捐赠的雨鞋、食品、纯净水等物资送达灾区,志愿者们踩着积水将物资挨家挨户送到临时安置点;规划团队融合“兰派民居”特色设计安置房,特意保留黄土风情的建筑形态,让老乡们住进新房也能找到乡愁记忆;“三师下乡”计划蓄势待发,承诺将长期提供在地化技术服务,让技术力量持续扎根乡村。
党旗飘扬,使命淬炼的“技术脊梁”
“关键时刻冲得上去,才是国企本色!”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动员令掷地有声。集团党委统筹成立灾后重建专家服务组,百余名专家涵盖规划、水利、造价等8大领域。在兴隆山河谷,水文团队顶风冒雨测算洪峰数据,党员李志刚、兰鑫为了获取准确的水位线数据,在受损河堤上坚持记录了多组数据;在安置点设计会上,造价师贾廷芬反复比选建材控制成本,将每平方米造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只为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;在灾损评估现场,“双人作业、交叉复核”机制确保每项数据经得起检验。跨专业党员和团员青年迅速组建“技术攻坚党员先锋岗”“青年突击队”,针对河道治理、房屋重建等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,形成“党员带头、青年冲锋、全员协同”的攻坚格局。
“一想到帐篷里电脑上的规划图不久就会变成老乡的新家,一切辛苦都有了意义。”一位连续奋战六天的规划师道出团队心声。从汶川地震到积石山救灾,再到此次榆中山洪,甘肃咨询人以专业为铠,一次次在废墟上浇筑希望。
甘肃工程咨询集团以“硬技术”夯实安全根基,用“软服务”温暖受灾群众。这支省委省政府信赖的工程技术铁军,正以全过程、高水平的智库担当,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“人民至上”的国企答卷......
(责任编辑:朱珂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