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

新闻动态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集团动态

团省委报道 | 甘肃咨询:青春智慧驰援榆中 专业力量重建家园

日期: 2025年08月20日|来源: 甘肃青年| 字号:【 |打印

泥泞中

他们用测绘仪丈量希望

在挖掘机轰鸣,重型卡车穿梭往来的马莲滩村,曾被洪水肆虐的村庄正逐渐恢复秩序。道路通了,电来了,手机信号也强了……在紧张有序的重建队伍中,一架不起眼的无人机已沿着河道盘旋了半小时。

路边,甘肃工程咨询集团省水电设计院测绘一队队长陈利斌紧盯着显示屏,一边小心躲避着来往的重型车辆。“队长,这里太危险了!大车不断,擦碰一下都不得了。”队员焦急提醒。“每个救援队都在争分夺秒,我们怎能因自己工作拖累别人?这位置接收信号最好,你帮我多盯着点,飞机还有电,再飞一会儿!”陈利斌语气坚定。

他正利用无人机对河道及沿线进行扫描,将其与灾前卫星图进行精确比对,从而为榆中泥石流灾害后的受灾情况分析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突然,陈利斌眉头一紧,迅速将测量仪器装进工具箱,果断跳下河道:“快!无人机定位有偏差,需要人工建立校准坐标。公路上没条件,沿河道找平地!”

队员们闻声而动,各自拿起坐标用具,沿河奔跑起来。“啊!”一声惊呼传来。陈利斌猛地回头,只见一名队员双脚深陷河边淤泥,动弹不得。他和其他队员立刻冲过去,合力将人拉出险境。

“一定要注意安全!”陈利斌语气凝重。“队长,河边能设坐标的平地太少了,我就想试试靠近水边……”惊魂未定的队员解释道。当记者见到这支队伍时,这样紧张的工作场景已持续了整整七天。

如果说消防救援等队伍是灾区前线救死扶伤的“红细胞”,那么陈利斌和他的测绘队,就是为整个救援体系提供全局灾情信息和专业判断的“神经中枢”。灾情发生后,陈利斌所在的甘肃工程咨询集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,组建以青年骨干为核心的“技术突击队”星夜驰援。

“作为水利水电院,我们核心任务是第一时间评估原有基础设施状况,精准预警次生灾害风险,守护救援人员和群众安全。”陈利斌深知肩头重任,“在榆中灾区,最关乎全局安危的节点是上游水坝!一旦因山洪冲击受损溃决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“我们的车刚到兴隆山脚下就寸步难行了。但水坝安危系于一线,所有人立即携带器械,做好防水,徒步急行军!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和陈利斌一同带着仪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的李志刚记忆犹新。洪水过后的山路泥泞不堪,举步维艰。“看着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们拄着登山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,我们青年突击队更要冲锋在前!”

水坝位于地势险要处,通往坝顶的最后一段陡坡湿滑难行。“实在走不稳,我们就手脚并用,几乎是爬上去的,只为确保安全抵达。”陈利斌说。

历经数小时跋涉,突击队终于抵达坝顶。顾不得满身泥浆和干渴,队员们立刻投入对坝体的全方位测量与评估。

“万幸,坝体无恙!”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。然而,一口气还未喘匀,后方紧急通知传来:水坝下游多处居民供水管道破裂,灾区饮水告急,急需突击队现场勘察,提出专业修复方案。

“水文工作有其特殊性,必须亲临现场,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,给出最精准的方案。”李志刚没有丝毫犹豫。刚经历攀登艰辛的队员们,又深一脚浅一脚地滑下泥泞陡坡,向下游受损点赶去。

白天,运用无人机航测、RTK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对损毁河道、水利设施、道路桥梁及周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;夜晚,返回驻地后,海量数据等待着他们的分析和计算,用于构建详尽的数字化灾情底图,为灾损评估和重建规划描绘出清晰的“透明战场”。

“刚来时,各救援力量对灾情整体面貌掌握有限,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拿出报告。”李志刚抚摸着脸上浓密的胡茬笑道,“头几天,白天拼命跑现场,晚上通宵整理分析,刮胡子?哪顾得上啊!”

正是这群默默无闻的“水利哨兵”用脚步丈量灾情,用数据拨开迷雾。他们手中的测绘仪,不仅勾勒着河道与堤坝的曲线,更描绘着灾区重生的希望轨迹。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,陈利斌、李志刚和队员们又背起设备走向新的勘测点——在他们身后,无人机再次升空,电子地图上的“透明战场”正一寸寸变得更加清晰。

(责任编辑:朱珂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