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

党的建设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党的建设 > 纪检监察

学习微课堂||看历代名人如何写公文

日期: 2025年10月14日|来源: 旗帜微信公众号| 字号:【 |打印

在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中,有很多历朝历代名家撰写的公文名篇,比如奏疏、策论、公告、公函等古代行政管理中的文书。这些公文涵盖各种类型,也有多种多样的主题,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,反映了家国天下的情怀,体现出格物究理的思想,也弘扬了明德弘道的理想追求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。这些名篇佳作也都是公文写作的典范,蕴含着古人严谨的思维方法,体现出娴熟的写作技巧。

实用: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

实用,即有实际用处。这是公文的第一功能,也是与散文词赋的最大不同。在写作方法上,要有问题意识,坚持目标导向。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争取陈述的建议被采纳,并推动转化为实际成效。

西汉晁错《论贵粟疏》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。西汉初期,汉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,但是也出现了谷贱伤农的问题,加上大地主、大商人兼并侵夺加剧,大批农民流离失所,大量土地无人耕种,粮食安全成为大问题。文帝十二年,当时还是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《论贵粟疏》,力主重农贵粟。文帝阅读此文后,采纳了晁错的建议,并将其作为坚定不移的国策,其影响遍及整个古代中国。

这篇文章在“提出问题”部分,通过古今对比、“不农之害”和“务农之利”对比,层层递进表达了“方今之务,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”的总观点。在“分析问题”部分,同样用两组对比,即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的对比、农夫勤苦和商贾富厚的对比,着重分析了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务农。进而在“解决问题”部分,提出“欲民务农,在于贵粟;贵粟之道,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”的总结论、总措施。这种经典的“三段式”论述,层层对比、环环相扣,逻辑严密,说服力强。

实现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相统一,需要注重三个关键要素。

深入调查研究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或文章中具有调研性质的部分,本身就是决策咨询的重要依据,重要的是事实清楚、数据清晰。用实情和数字说话,常常比辞藻更有力量。北宋曾巩在《议经费札子》中,针对冗员冗费问题,像会计一样用具体数据对三朝费用开支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。由于深知基层民情,文中对于数据的选择和运用,每一个都能切中要害、指明关键。清代林则徐在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》中,为反驳弛禁鸦片的错误观点,讲述了自己暗访密查的调研实情,说服了举棋不定的道光帝。

把握关键问题。行文如行政,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,把握关键问题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。唐德宗建中四年(783年),唐代贤相陆贽透过纷繁复杂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现象,将历史、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,找到事件背后叠加、联动和放大效应,立足于稳大局,致力于除隐患,向唐德宗上书《论关中事宜状》。文章开篇劈空立论、点出危机所在:“竭国以奉军,倾中以资外”,并认为这是“倒持之势”。然后,旁征博引对比列举史实验证,着眼大局大势分析存在隐患,拆解风险链条,奏陈解忧建议,讲明“本大末小”“居重驭轻”的道理,恳请唐德宗“居安备危”“熟察之,过防之”。遗憾的是,陆贽的建议并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。上奏此文次月即发生了“奉天之难”。

举措切实可行。所有的论述最终都落在提出可行性举措上来,否则很容易沦为空谈。北宋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后,发现因疏于治理,西湖已淤塞过半,经过近一年的走访调研,上书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》,请求朝廷支持疏浚西湖。在上书之前,苏轼对治理西湖作了周密设计,且已经开工,而这项工程要推进下去,还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。考虑到当时的中央财政并不宽裕,文中提出“乞度牒”的举措建议。简言之,就是向朝廷申请“度牒”指标,再向民间富商售卖以筹资。由于方案的可行性较强,最终资金到位,工程很快竣工。

适用:注重场合与照顾对象

适用,即面对不同场合、不同对象宜采用不同文体,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。也就是说,要换位思考、坚持需求导向。

看形势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,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,是为制定方针、描绘蓝图提供依据,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,做到居安思危、知危图安。”南宋辛弃疾《美芹十论》相当于一个研究规划类的综合性报告。大凡这样的报告或者讲话,一般在开始部分都涉及形势分析。第一论《审势》就是杰出的形势分析报告。分析形势就是分析条件。文中主要通过对宋和金的土地、财赋、兵马等方面条件的分析,得出“我有三不足虑,彼有三无能为”的结论,从而确定了之后九论的方向。

看场以唐代韩愈《贺雨表》、明代海瑞《禁馈送告示》为例。前者围绕唐穆宗祈雨成功后“久旱逢甘霖”的喜悦,在短短200多字里,通过工整对仗的辞藻、亲切自然的散句,表达了对唐穆宗的赞美之情和自己忠君爱民之心,以至于500多年后的朱元璋下诏规定,以《贺雨表》作为范文,令天下仿行。后者是一则为禁止不良馈送之风公开发布的告示,既分析行贿受贿盛行的原因,也义正词严给出法律依据和处罚举措,让相关涉事方都知道可以干什么、不可以干什么,对当时的官风社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
看对象。以东汉孔融《与曹公论盛孝章书》为例。盛孝章是江南名士,孙策平定江东后,对其持续施加迫害。建安九年,孔融给曹操写的这封信,既是推荐盛孝章,也是替这位好友求救。孔融曾与曹操同朝为官,共同反对董卓。有这层感情基础,开篇一句“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”的感慨,拉近了和曹操之间的距离,营造出较强的代入感。紧接着抓住曹操爱惜人才的特点,通过论述交友之道,阐明为国求贤的紧迫感,描述人才济济、事业兴旺的美好场景,成功打动了曹操。

妙用:文以达意与平实朴实

妙用,即在写作方法上既要追求文以达意,把事情说清楚、观点讲明白,又要做到平实朴实,不简单堆砌辞藻。一言以蔽之,提倡优良文风,坚持创新导向与效能导向相统一。

一方面,灵活运用各种方法。好的文章是有基本标准的,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风格。要善用不同的写作方法。比如,有的长于大势着眼、小处切入,行文循循善诱;有的注重换位思考,提出引导性建议;有的在举例论证、引经据典上既旁征博引又恰如其分;有的开门见山、劈空立论;有的缓缓道来、层层递进;有的有破有立、直切要害。至于排比、比喻等,更是许多公文中普遍使用的手法。我们要学习借鉴历代公文名篇中体现出的写作方法,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。

比如,唐代元稹依照“复古”要求进行公文语体改革,在内容、形式以及语言运用上,都力求文风通达朴素、明易晓畅。他为唐穆宗起草的《许刘总出家制》除了文字古朴雅致,典故的运用也极其考究。对于节度使刘总坚决要求出家一事,制书中自然贴切地引用张良、范蠡的典故以类比,既无形中将刘总比作古代名臣,也体现出穆宗对其出家的不舍,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。又如,北宋王安石提出“且所谓文者,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;所谓辞者,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。诚使巧且华,不必适用;诚使适用,不必巧且华”。这就是说,文章应追求“有补于世”,而不必卖弄辞藻。他的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纲举目张、详略得当,关键处往往斩钉截铁。再如,南宋胡铨文如其人。他的《戊午上高宗封事》全文义正词严,说理有力,辞意激切,一往无前,胸中翻腾的爱国之情扑面而来,可谓“凌云健笔意纵横”。

另一方面,以公心为根本出发点。语言和文章是思维的物质外壳,是心灵的窗户和思想的载体。一个人的语言风格、行文风格及其传达力度,反映着其内在世界所达到的境界,牵连着对事物的洞见程度。“纸上之功大有深浅”,深浅之别反映的是境界的高低、胸怀的宽窄。只有把国家、民族、人民大众时刻放在心头,鸿毛笔管才能彰显千钧笔力。以秦代李斯为例,他的《谏逐客书》上书于秦嬴政十年,其时秦国作出逐客的决定,企图将六国仕秦之官全部驱逐,恢复秦国贵族掌握权力的局面。依《逐客令》,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。当时,对秦国而言,统一中国的进程已然开启,《逐客令》的施行无疑将延滞或阻碍这一进程。李斯悲愤之余乃作《谏逐客书》,说服了秦王,也推动了历史的进程。秦统一天下后,李斯官至丞相,位极人臣,但令人唏嘘的是,后来的李斯为一己私利,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,拥立秦二世,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。可以说,《谏逐客书》助李斯青云直上,伪造遗诏令他万劫不复。或许责任并非在“文”,而在于注入文中的是“公”还是“私”。

最后,看千古名篇《出师表》。其文法简雅,质朴率真,行文直奔主题,没有穿靴戴帽、不显冗长空洞,同时所提事项兼具针对性、时效性和可操作性,真正是“凛然出师表,一字不可删”。而在这些所谓写作方法之上的,是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和为公为民的家国情怀。或许,这才是一篇公文跨越时间、空间的界限,成为传世经典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
总之,公文写作应秉持“公文为公、公心为上”的思想理念,强化“问题导向、文以致用”的价值导向,构建“逻辑谨严、有理有据”的行文架构,形成“质朴平实、简洁雅致”的语言风格。这些公文写作之道,值得我们深入学习、借鉴与践行。

(责任编辑:王威)